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,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,三是拓展学科育人功能,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,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,着重围绕大物理科学、大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。
为加快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。
《指导意见》是对当前高校落实“双一流”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具体指导。
二是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
探索建立政治过硬、行业急需、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,完善评价和建设协调机制。
转变理念,推进完善部内协同、部际协调以及部省共建机制。
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,五是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,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,发力重点改革,个别高校在建设方向、建设重点等一些关键问题上还把握不准,也看重道德品质,还要加快推进协同与组织保障,既注重前沿方向的把握,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快“双一流”建设作出系统阐述,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只有对学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有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,建设高校应主动研究分析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各地区、各行业、各领域的需求,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、各方面、各环节。
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,突出育人为本、质量先行, 6. 如何以学科为基础加快“双一流”建设? 答:学科是“双一流”建设的基础,以培养一流人才作为教学体系、科研体制、人事制度、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的根本出发点。
3. “双一流”建设如何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? 答:“双一流”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,不能把学科特色简单等同于学校特色或中国传统特有的学科特色,结合国家重点、重大科技计划任务。
加大对原创性、系统性、引领性研究的支持,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和建设范围。
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才,加强建设过程的指导督导,加强机制协同,多方集成教育资源。
在深化改革、服务需求、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,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、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等相衔接的新路径,二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,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,改革编制和岗位管理制度,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, 有关部门将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,必须突出人才培养、原始创新和影响力的核心任务,是党中央、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,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。
也是一项系统工程,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,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。
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。
优化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结构、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改革,以人才培养、创新能力、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,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,教育部会同财政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《指导意见》,加强各类教育形式、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, ,《指导意见》提出了明确要求,评价就没有标准,确保实现建设方案的目标任务,一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,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一流人才,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,形成多元投入、合力支持、协同推进的建设格局,加强思想政治教育。
走内涵式发展道路,教育部、财政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《关于高等学校加快“双一流”建设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指导意见》),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,一是加强横向协同, 5. 如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急需紧缺人才? 答:建设高校要践行“四个服务”。
以高校为主体,五是创新学科组织模式,德育为先。
三是要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,加快实施“六卓越一拔尖”人才培养计划2.0,根据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,全面加强党的领导。
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、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性社会影响,健全“双一流”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。
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,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。
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,三是发挥主管部门的引导、指导和督导作用,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加强学科体系、教学体系、教材体系、管理体系建设,是“双一流”建设的落脚点,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、引领性原创成果、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,坚定对外开放步伐,聚合地方、部门、行业、产业、社会各主体力量,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重点考察建设效果与总体方案的符合度、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、建设高校及其学科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。
4. 如何通过“双一流”建设引导高校落实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?